晉寧區(qū),隸屬于云南省昆明市,位于云南省中部,昆明市西南部,環(huán)抱滇池,西臨西山區(qū),北接呈貢區(qū),南和東分別與玉溪市紅塔區(qū)、江川區(qū)接壤,是昆明都市核心區(qū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晉寧區(qū)轄3鎮(zhèn)2鄉(xiāng)3街道,行政區(qū)域面積1336平方千米。晉寧區(qū)常住人口為34.88萬人。
晉寧,是古滇都邑,鄭和故里,為世界四大磷都之一,居中國“三陽磷礦”(昆陽、開陽、襄陽)之首。處于“滇中經濟圈”的核心腹地,是昆明面向南亞、東南亞的南大門,先后獲得“2014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城市”、“2016百佳深呼吸小城”、“2016中國最美麗縣城”、連續(xù)兩次獲得“中國避暑休閑十佳縣”榮譽稱號。2018年10月,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百強區(qū)。2019年1月25日,入選2018年度全國“平安農機”示范縣。2019年11月,入選第二批節(jié)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(qū))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晉寧區(qū)轄3個街道、3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:
街道:昆陽街道、寶峰街道、晉城街道
鎮(zhèn):二街鎮(zhèn)、上蒜鎮(zhèn)、六街鎮(zhèn)
鄉(xiāng):雙河彝族鄉(xiāng)、夕陽彝族鄉(xiāng)
昆明市晉寧區(qū)地圖
【建置沿革】
據李家凹、黃牛墩出土的石斧、石紡輪等石器和貝殼堆積物的考古成果佐證,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、生息繁衍。 晉寧、昆陽兩縣“夏商,屬梁州,周屬雍州”。 戰(zhàn)國后期的楚頃襄王元年(前298年),莊入滇建立滇國,都邑設在晉寧區(qū)的晉城。昆陽在滇池西南岸,與晉寧相鄰,同屬滇國。 秦使常(音é)略通五尺道,置隸昆陽為河西縣(今古城鎮(zhèn)一帶),屬滇國。 晉寧設縣始于西漢,元鼎初(前116-111年)屬越。元封二年(前109年),叟反,遣將軍郭昌討平之,因開為郡,號益州,治滇池縣。即置縣于今晉寧之晉城。昆陽稱建伶(今昆陽至易門一帶)。至東漢沿用未變。 三國蜀建興三年(225年),縣名未變,同屬建寧郡。 西晉泰始七年(271年),西晉政權為了加強對南中地區(qū)的統治,將建寧、永昌等四郡從益州郡劃分出來建立寧州。太康三年(282年),改寧州郡為晉寧郡,晉寧仍稱滇池縣,昆陽則由建伶改為冷邱(地域增加昆陽至玉溪一帶),東晉初又改冷邱為建伶。其后沒于李特,又沒于符氏,太和八年(484年)復為東晉所有。 隋置昆州,尋廢。文帝開皇十五年(595年)昆陽為昆州駐地,不久廢除。從元封二年至隋初的7個多世紀間,滇池縣一直作為歷代王朝的郡治。 唐武德四年(621年),以晉朝曾為寧州治所的滇池縣置晉寧州,屬昆州,為晉寧區(qū)名之始,取代使用了740多年的滇池縣。昆陽改稱望(一作“萬”)水,屬鉤州。天寶后沒于南詔,晉寧稱晉川,昆陽稱渠濫川。 大理時,晉寧稱陽城堡,昆陽叫巨橋城,同屬鄯闡府。 元至正七年(1347年),立陽城堡為萬戶府。至正十一年(1351年)設巨橋萬戶府,領三泊(今安寧市的縣街一帶)、易門2縣,同屬中慶路。不久又將陽城堡萬戶府、巨橋萬戶府改為晉寧州和昆陽州。 明、清時,兩縣縣名沿用,同屬云南府。其間,晉寧于明初領呈貢、歸化2縣,清康熙七年(1668年)裁歸化附呈貢。不久昆陽裁三泊附安寧,易門設縣。 民國初,稱晉寧州和昆陽州,屬滇中道。民國二年(1913年),廢道改州為縣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兩縣同屬滇中區(qū),后改玉溪專區(qū)。 1958年,兩縣合并稱晉寧縣,縣治遷昆陽鎮(zhèn)。 1960年,由玉溪專區(qū)劃出并入昆明市。 2016年11月24日和2016年12月12日,國務院、云南省人民政府相繼批復同意撤銷晉寧縣,設立昆明市晉寧區(qū),晉寧區(qū)的行政區(qū)域為原晉寧縣的行政區(qū)域,晉寧區(qū)人民政府駐昆陽街道鄭和路365號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 晉寧區(qū),位于云南省中部,距昆明市區(qū)60千米。東鄰澄江縣,南連玉溪市紅塔區(qū)和江川區(qū),西與安寧市、峨山縣、易門縣接壤,北與西山區(qū)和呈貢區(qū)交界,東西橫距66千米,南北縱距33千米,總面積1336平方千米。
地形地貌 晉寧區(qū)地形屬滇中高原淺割的中山地帶,地勢南高北低,南部的大梁子山海拔2648米,為全區(qū)的最高點;西部的小石板河海拔1340米,為全區(qū)最低點。東部關嶺山系的黑漢山(海拔2494米)、老虎山(海拔2629米)由南而北縱跨晉寧區(qū)、澄江縣。蛤蟆山頭(海拔2511米)、大黑山(海拔2373米)橫垣昆陽壩子西南部。中部的滇池沿岸為湖濱盆地,海拔1888米。
氣候 晉寧區(qū)屬低緯度高原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四季如春,干濕季分明。春冬有時干旱,稍有低溫;夏秋潮濕,無高溫酷熱現象。 據晉寧區(qū)氣象站1957—1988年32年實測資料統計:年平均氣溫14.8℃,最冷月(1月)的平均氣溫7.9℃,最熱月(7月)的平均氣溫為19.6℃,年較差11.9℃。極端最高氣溫31.4℃(分別出現于1958的6月1日和1963年5月31日),極端最低氣溫-6.2℃。氣溫年際變化小,最暖年為15.4℃(出現于1987年和1988年)最冷年為14℃(1977年)年變化幅為1.4℃。
水文 晉寧區(qū)可分為3大水系,分屬4個流域,北東區(qū)屬金沙江水系滇池流域,北西屬金沙江水系螳螂江流域,南西區(qū)屬元江水系綠汁江流域,南部則屬珠江水系南盤江流域。屬長江流域的徑流面積1012.29平方千米,占全區(qū)土地面積的82.22%。屬珠江流域的徑流面積僅有59.78平方千米,占全區(qū)土地面積的4.86%。屬紅河流域的徑流面積159.07平方千米,占全區(qū)土地面積的12.92%。
【風景名勝】
傳統村落
2016年,在國家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、文化部、文物局等七部門公布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,其中昆明市的3個村落全在晉寧區(qū),分別是晉城鎮(zhèn)福安村、夕陽鄉(xiāng)一字格村、雙河鄉(xiāng)田壩村。 晉城鎮(zhèn)福安村,村落依山而建,村中傳統建筑主要有悲愍寺,建于雍正十年(1732年),關圣宮建于光緒十四年(1888年),傳統建筑建于清代。街道兩邊是傳統民居,均為土木結構,有部分民居內存有雕刻精美的小木作,天井用青石板鋪成,保存相對完整,且建筑物較為集中。 夕陽鄉(xiāng)一字格村,村里除彝族民居保存完好,建有一個微型博物館—“一字格民族博物館”。 雙河鄉(xiāng)田壩村是傳統的彝族村落,有著濃厚的彝族文化特色,本村人交流多講彝話,村落與地形、地貌、山水巧妙結合。
盤龍寺
盤龍寺,位于滇池東岸盤龍山,距晉城鎮(zhèn)東南3千米,距昆明市區(qū)約40千米,是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。盤龍山方圓數十里,群山環(huán)抱、松濤萬頃,主峰巍峨聳立、中峰突起,史稱盤龍,盤龍寺由此得名。盤龍寺建于元朝至正七年(1347年),明初又繼續(xù)擴建寺院,初具規(guī)模。歷代文人在盤龍寺留下了許多詩詞書畫、楹聯、橫匾和碑銘等,其中以元梁王、明朝永歷帝和徐霞客等名人的手跡較為珍貴。1983年,盤龍寺被列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鄭和公園
鄭和公園座落在滇池風景區(qū)南岸,晉寧區(qū)城的月山上,始建于1978年,原名為月山公園,1980年為了紀念鄭和,將月山公園更名為“鄭和公園”,占地面積16.67公頃(250畝)。公園以鄭和文化為主題,被列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,名為“月山帆影”,1988年命名為滇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,園內主要有鄭和雕像、三寶樓、鄭和碑林、馬哈只墓、鄭和紀念館、鄭和故居等景點。其中,“馬哈只墓碑”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“鄭和紀念館”為云南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梅樹村自然保護區(qū)
梅樹村自然保護區(qū)位于古城鎮(zhèn)梅樹村西北面昆陽磷礦礦區(qū)內。在長2000米的寒武系地層中,保存著低級菌藻植物、軟軀體生物、帶骨骼、帶殼生物遺體化石和遺跡化石。為省級地質自然保護區(qū)。
夕陽恐龍化石景區(qū)
夕陽恐龍化石景區(qū)夕陽鄉(xiāng)先后發(fā)現中生代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600多個,恐龍遺骸化石43處,發(fā)掘恐龍化石13具。已列為市級古脊椎動物化石自然保護區(qū)。
石器時代遺址
石寨山新石器時代遺址。石寨山位于上蒜鄉(xiāng)石寨村西面,距滇池水岸約1000米。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,文化層厚30-100厘米。1955年3月云南省博物館局部試掘,出土磨制石器6件,另有骨錐、蚌刀、陶紡輪等及一個灶臺遺跡和1具仰身屈肢葬骨架。陶器多為碎片,有泥質紅陶,夾沙紅陶及夾沙灰陶,器形有盆、罐、圈足器等。 大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中和鄉(xiāng)大河村與海埂村之間,距滇池約1000米,南北長約100米、東西寬約60米。遺址斷面層次結構清楚,從上而下,耕土層厚20厘米,擾亂層厚25厘米,文化層厚2米多。 河泊所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滇池東岸,東距石寨山500米,在河泊所村西南角,為螺螄殼堆積而成的小山丘,當地群眾稱“螺螄山”,文化層厚約8米。文化遺物有陶碗,缽、罐、碟等。成形的較少,碎片較多,以手制的泥質紅陶為主。 小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滇池東南岸邊,西距上蒜鄉(xiāng)牛戀村約200米,山勢緩平,長250米,寬150米,高6米。遺址發(fā)現器物與石寨山近似。 后村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昆陽鎮(zhèn)東南2000米后村西面,面積約400平方米,大部已被民房覆蓋,現存部分約50平方米。1987年縣文物工作人員實地調查時采集到實物螺螄殼3件,陶片10件,可辨器物有碗、罐等。 象山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晉城東象山“象鼻”下部坡地,面積約800平方米,斷面可見耕作層下有褐色文化層,厚80厘米,螺殼中雜有少量灰褐色無紋陶片。 渠西里小團山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中和鄉(xiāng)渠西里村西50米的小團山,北距滇池1500米,是稻田中突起的小土丘,面積4386平方米。文化層厚55-60厘米,螺殼層中雜有少量手制泥質紅陶和輪制夾沙灰陶片。 古城村新石器時代遺址。位于新街鄉(xiāng)東3000米處,北距滇池4000米,面積約14000平方米,大部已被民房建筑覆蓋。據斷面觀察,文化層厚4米,除大量螺殼堆積外,有輪制夾沙灰陶,夾紗黑陶及夾沙紅陶碎片,器物有盤、碗、圈足器等。 天生壩洞遺址。位于夕陽鄉(xiāng)小綠溪村東北1千米的石灰?guī)r山洞。1992年調查,在進洞口約10米處的文化堆積層中,發(fā)現打制石片6件,石核3件,有使用痕跡的石杵1件,哺乳動物骨質10件。洞內還發(fā)現粗糙的泥質紅陶、夾沙灰陶碎片等。據所獲器物初步判斷為石器時代洞穴遺址。
【歷史文化】
傳統習俗 晉寧區(qū)傳統習俗有寶峰鎮(zhèn)鬧春調子會、晉城鎮(zhèn)盤龍寺廟會、雙河彝族鄉(xiāng)火把節(jié)等。
鬧春調子會 1998年春,寶峰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調子會,2009年昆陽街道寶峰鬧春調子會被列為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調子最大的特點是現編現唱,平仄押韻,隨音而起,自然流暢。
民間藝術 晉寧區(qū)民間舞蹈有雙河彝族鄉(xiāng)民間舞蹈“秧佬鼓”舞、雙河彝族鄉(xiāng)民間舞蹈“跳樂”、六街鄉(xiāng)民間舞蹈“顛樂”、“跳樂”。傳統美術有晉城鎮(zhèn)圣賢畫、新街竹雕、夕陽彝族民俗面具“貓貓”、晉城鎮(zhèn)甲馬、神貼。
秧佬鼓 秧佬鼓,又稱花鼓,雙河鄉(xiāng)秧佬鼓隊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別具震撼力的表演,被譽為“云南的威風秧佬鼓”、“金牌秧佬鼓”。 2006年,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,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傳統工藝 晉寧區(qū)傳統工藝有晉城鎮(zhèn)天城門烏銅走銀工藝、六街鄉(xiāng)彝族支系倮人服飾用品刺繡工藝、雙河彝族鄉(xiāng)彝族服飾手工刺繡工藝等。
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是云南特有的漢族傳統銅制工藝品,始創(chuàng)于云南石屏。在中國工藝美術界,云南“烏銅走銀”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,并稱“天下銅藝雙絕”。 烏銅走銀以紅銅、銀等為原料,經過冶煉和特殊的化學處理,把銅根據所需造型打制成各種形狀的銅片,刻上陰紋,在陰紋上走鍍銀錢形成裝飾圖案后,焊接成所做物件的形狀,經過打磨刨光,使物件銅的部分在手焐的情況下變?yōu)闉鹾谏c銀線黑白相間形成銀色紋樣,呈現出獨特圖案。 2006年,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,晉城鎮(zhèn)天城門烏銅走銀工藝被列入第一批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【特色飲食】
昆陽鹵鴨 2009年鄭和文化節(jié)期間,晉寧昆陽鹵鴨列入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昆陽人將云南中草藥材和自己的飲食習俗配料等融入鹽水鴨,演變成鹵鴨。
滇味火鍋 滇味火鍋具有典型的云南風味,其特點是以新鮮蔬菜為主料,火鍋中有火腿片,配以薄片牛肉、豬肉、雞肉、魚肉和香菇、木耳、黃花菜等,吃時蘸辣椒粉、麻油等拌成的調料。
滇池金線鲃 滇池金線鲃,俗稱金線魚,是僅產于滇池流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,俗稱金線魚,是滇池特有魚類。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,由于外來種入侵、水體污染、生境喪失、過度捕撈等原因,在滇池湖體已逐漸消失。
滇池高背鯽魚 滇池高背鯽魚是滇池土著魚類,19世紀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體鯽魚種群,系全雌性群體,行孤雌繁殖,保持了品種性狀的穩(wěn)定和群體生存延續(xù)而成為鯽魚家族的新秀。滇池高背鯽魚是云南名貴土著魚類,在云南滇池、星云湖、程海、牛欄江、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種群數量,有充足的種質資源,屬滇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(qū)保護對象。
【榮譽稱號】
2018年10月,晉寧區(qū)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百強區(qū)。 2019年10月,晉寧區(qū)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百強區(qū)。 2019年11月,晉寧區(qū)入選第二批節(jié)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(qū))。 2020年5月,晉寧區(qū)入選“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