綏德縣位于陜西省北部,榆林市東南部。東經110°04′-110°41′,北緯30°04′-37°45′。東西寬50千米,西北長51.8千米,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?側丝36.5萬人(2008年)。綏德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(qū)。位于陜西省北部,榆林市東南部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。境內有龍山文化遺址。資源豐富。
縣人民政府駐名州鎮(zhèn),郵政編碼:718000。行政區(qū)劃代碼:610826。電話區(qū)號:0912。
行政區(qū)劃
綏德縣轄11個鎮(zhèn)、9個鄉(xiāng):
鎮(zhèn):名州鎮(zhèn)、薛家峁鎮(zhèn)、崔家灣鎮(zhèn)、定仙墕鎮(zhèn)、棗林坪鎮(zhèn)、義合鎮(zhèn)、吉鎮(zhèn)鎮(zhèn)、薛家河鎮(zhèn)、四十鋪鎮(zhèn)、石家灣鎮(zhèn)、田莊鎮(zhèn)
鄉(xiāng):辛店鄉(xiāng)、白家鹼鄉(xiāng)、河底鄉(xiāng)、中角鄉(xiāng)、馬家川鄉(xiāng)、趙家砭鄉(xiāng)、韭園溝鄉(xiāng)、滿堂川鄉(xiāng)、張家砭鄉(xiāng)
歷史沿革
綏德其名始于北魏時期,取“綏民以德”之意。據(jù)《綏德縣志》:綏德“金州名,本后魏綏州,宋為綏德城,金升為州,因城舊名也。”清道光二十八年,江士松手書“天下名州”四個大字,每字1.5丈,寬1丈,故后名“天下名州”。
隋末唐初元寶元年(公元742年)撤州設上郡,宋熙寧三年(公元1070年)改綏州。1913年復設綏德縣。
1950年5月,綏德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綏德分區(qū)專員公署(綏德專區(qū)),隸屬陜西省,轄綏德、米脂、佳縣、吳堡、清澗、子州、子長、延川等八縣。1956年10月綏德專區(qū)撤消,綏德縣劃屬榆林專區(qū)。1956年12月清澗、子州、吳堡三縣并歸綏德縣,1961年10月劃出。1969年榆林分區(qū)專員公署(榆林專區(qū))改稱榆林地區(qū)行政公署(榆林地區(qū)),綏德縣屬之,一直至今。
綏德全城鳥瞰
地理環(huán)境
綏德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(qū)。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,一年四季,降水偏少。光照較充沛,年均日照時數(shù)(光時)2615.1小時,太陽總輻射量(光量)132.49千卡/平方厘米,生物總輻射量(光質)66.25千卡/平方厘米;年均氣溫9.7°;無霜期165天;年均降水量486毫米。光能、熱能、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。
資源特產
綏德縣境內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150752.26萬立方米/年(不含黃河),其中地下水可開采量1843.52萬立方米/年,水資源比較豐富。無定河縱貫境內中部,大理河、淮寧河由西北向東南,義合河由東北向西南分別注入無定河。以無定河為中軸,東西兩翼大小支流488條,普遍水流較淺,除汛期夾帶泥沙外,一年四季均系清流。本縣境內地表、地下水水質尚好,礦化度絕大部分小于1克/升,適宜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,更適合用于工業(yè)用水。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7123千瓦,目前利用量僅為2400千瓦,水資源的開發(fā)利用,潛力較大,前景廣闊。
農林牧特產主要有黃豆、小米、高梁、洋芋、豆類等小雜糧;本縣還盛產紅棗、葵花籽、蓖麻、山羊、小尾寒羊等農林畜牧產品。
黃豆、洋芋、蓖麻、葵花是本縣近年來農業(yè)生產的拳頭產品。全縣黃豆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,年總產量6600噸。洋芋產量高,宜食范圍廣,是加工粉條、粉絲、淀粉、乳酸的重要原料。全縣種植面積14萬畝,年產量達到14萬噸,年加工粉條、粉絲3400多噸。紅棗在本縣栽培歷史悠久,具有很高的營養(yǎng)價值和藥用價值?h境東南黃河沿岸的棗林坪、河底、定仙墕、和無定河下游的崔家灣、薛家峁等鄉(xiāng)鎮(zhèn)盛產的紅棗最佳,個大、核小、肉厚,含糖量高,烤制加工的蜜棗遠銷海內外。由于本縣光照時間充足、土壤適宜等自然優(yōu)勢,紅富士、元帥、秦冠、國光、蜜桃、山杏等優(yōu)質水果,個大色鮮,皮薄肉嫩,口味甘醇,耐儲耐運,深受省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。
本縣勞動力資源充足,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(fā)戰(zhàn)略決策和實施山區(qū)退耕還林工程以來,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。尤其是石匠、木匠、磚瓦匠、泥水匠、室內裝潢等建筑行業(yè)的工程技工勞動力,開發(fā)前景十分可觀。全縣擁有各類建筑工程隊20多個,設備齊全,技術力量雄厚,施工隊伍遍及山西、內蒙古、寧夏、甘肅等西北各地,年勞務輸出5.9萬多人,創(chuàng)收2.8億多元。
江南出宰相,陜北出石匠。綏德天然石材資源儲量豐富,遍布全縣,質地優(yōu)良,易雕易刻,民間石雕工藝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譽為“石雕之鄉(xiāng)”。1986年,在北京中央美術館展出的綏德炕頭石獅,震動京都,名傳海外。首都工藝美術界專家、學者和外國友人贊嘆不已,給予很高的評價。
改革開放以來,以鮑武文、馬天祥、汪建勃等一批農民工藝美術家為代表的石雕工藝隊伍迅速崛起,鬼斧神工,大展風彩。全縣擁有石雕工藝場2000多個,大小作坊遍及千家萬戶,從業(yè)人員已近萬人。炕頭石獅、鎮(zhèn)宅石牛、古今人物、飛禽異獸、穿廊挑檐、雕花大門、圓桌鼓登、門墩抱鼓、石牌坊、石碑樓,造型美觀,形象逼真,種類齊全,花樣繁多。不僅暢銷省內外,而且遠銷美國、日本和東南亞各國。年創(chuàng)收1200萬元,成為本縣又一支柱產業(yè)。
境內野生動物100多種,飼養(yǎng)動物16類50多個品種,主要有佳米驢、雜交牛、內八豬、山羊、細毛羊、小尾寒羊、毛兔等。皮、毛、絨、蛋、奶、肉等產品,不僅可以滿足本縣人民生活需求,同時遠銷海外。
本縣還盛產甘草、遠志、茵陳、麻黃等百余種野生中藥材。
礦產資源,已經探明有儲量豐富的優(yōu)質鈉鹽,鹽層覆蓋接連面積240多平方公里,儲藏總量約1.3萬億噸—1.8萬億噸,鹽層厚度達129米—148米,占全國鹽礦資源的15%—17%,氯化鈉含量高達83%—98.8%,開采前景十分可觀。
綏德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地方風味小吃有千層油旋、羊雜碎(燴)、黑粉、鹵雞、雜面、抿莢、油糕、麻湯飯、黃酒(米酒)等二十余種,深受廣大顧客的青睞。
綏德縣首屆師生'三筆字'大賽
生活習俗
綏德傳統(tǒng)糧食作物主要有:高粱、糜谷、黃豆、玉米、小麥(今已極少種植)、豆類等。蔬菜以洋芋、大白菜、蘿卜為主,其次有西紅柿、辣椒、茄子、油菜、菠菜、芫荽等精細小菜。肉類禽蛋食品則以豬、羊肉和雞蛋為主 ,牛肉、雞、魚次之。
民間一日兩餐,農忙季節(jié)和修建房屋,雇傭匠工則為三餐。日常生活主食,有稻黍飯(亦叫高梁米飯)、飯(方言讀,高梁碾碎做成的稀飯)、錢錢米飯(小米稀飯)、撈飯(小米或黃米稠飯)、黑面(雜豆面)、雜面(豌豆、小麥磨成的面粉)、蒸饃(有黑饃、黃米饃、白饃)、烙餅等。地方特色風味飲食有搟雜面、雜面抿莢、油糕、棗糕、蕎面圪托、河撈、麻湯飯、綠豆米湯、黑愣愣、黃酒(米酒)等。遇有民間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、生辰滿月、婚喪嫁娶等紅、白大事,則以“油糕、粉湯、河撈、扁食(水餃)、五簋、八碗、十三花、十六件(5樣、8樣、13樣、16樣菜肴,以肉類為主)等佳肴并輔以酒宴款待貴客。
在城鎮(zhèn)小吃攤點,多為傳統(tǒng)風味小吃,有油餅、油旋、黑粉、碗托、鹵雞、干爐、果餡等,品種繁多,風味獨特。目前,多數(shù)民間飲食和地方風味小吃,已進入賓館、飯店,成為餐桌的上等佳肴,倍受外地客人的青睞。
比較傳統(tǒng)古老的服飾有長袍、馬褂、禮帽、氈帽、瓜殼帽、小腳女人穿的“凸凸鞋”、山羊皮襖、“羊肚子”手巾(男人頭巾)、貼胸兜肚、布襪、“遍納鞋”和小孩穿戴的“牌牌”、“屁簾”等。這些衣著目前大部分不再穿戴,有的已經絕跡。手鐲、戒指、耳環(huán)、項鏈等舊時貴婦人所佩戴的首飾,一直延續(xù)至今,并廣為普及。
民間住宿普遍為土、石窯洞,土炕火灶,冬暖夏涼,一直延續(xù)至今?h城有綏德窯洞賓館,頗受外地旅客喜愛。
本縣地處黃土高原,梁峁交錯,溝壑縱橫,道路崎嶇,舉步維艱,交通運輸甚為不便。由于自然環(huán)境的制約,自古以來居民外出,普遍步行。只有極少數(shù)官宦富戶才有條件騎馬、坐轎或乘坐“駕窩子”。平民百姓只有結婚嫁娶,迎人送親婦女和新娘才可騎毛驢或坐轎。平日出行,與騎馬坐轎無緣。物資運輸,完全依賴擔挑、肩扛、畜馱、人背。解放以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綏德交通運輸迅猛發(fā)展,騎馬坐轎和畜馱肩扛已成為過去的歷史。
綏德民眾喜好社交。親朋、鄰里之間喜歡相互往來,串門走訪。俗話說:“親戚越走越親,鄰里越串越近”。舊時,中青年男子有“捏拜識”(結拜兄弟)、女子有“拜干姊妹”的習俗,以示同胞兄弟,手足情深。
對于外來之人,綏民一般能以禮相待,和睦共處。重感情、好義舉,尊老愛幼,善待他人,公平交易,不欺不詐,互相幫助,和睦相處,是綏德人民傳統(tǒng)的美德。
綏德縣韭圓馬連溝村
文化故事“米脂婆姨綏德的漢”
陜北的梁峁縱橫,植被不多,滿眼皆是黃土,望之蒼茫而悠遠,但是在米脂與綏德之間,不論男女,個個高挑勻稱,男的健壯,女的窈窕。綏德縣志稱呂布是綏德人,米脂縣志稱貂蟬是米脂人,到底是不是,這年代太久遠了,誰也弄不清楚,但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句話卻流傳下來了。奇怪的是后世稱得上漢子的李自成不出在綏德偏偏生于米脂,而米脂自從貂蟬之后,著名的美女一個也沒有了。
米脂與綏德古來即是漢胡廝殺的戰(zhàn)場,因此這兒五胡雜處,各民族的通婚,使得這兒的人看起來要比別處的人健壯而優(yōu)美。男人健壯,女人優(yōu)美,那這兒該是人間天堂,大家都其樂融融了,但情況卻不是這樣,原因是這兒太貧瘠。黃土高原太高了,干旱少雨,一畝谷子就產百十斤小米,梁峁坡腦上不是鮮翠的綠色,多是耐旱的野草干巴巴的葉子,這些野草也長得稀稀拉拉的,遠沒有其它地方的茂盛。因為貧窮,這兒的男人為了求生,就要走西口,所謂走西口,是指到銀川平原或內蒙的河套一帶去,那兒相對陜北要富庶的多。不過走西口的男人發(fā)財回來的不多,將命丟在外面的不少,但是在家鄉(xiāng)實在混不下去了,走西口總還能給人一絲希望,于是窮人家的男孩子往往從小就立下志向,去西口發(fā)大財,發(fā)了大財回來就用石頭箍窯洞,箍好了窯洞就買最好的毛驢,然后給這毛驢頭上拴上紅綢帶,叫上吹嗩吶的人,浩浩蕩蕩親朋好友都叫上,去將小妹妹迎娶回家。
于是這兒走西口的人流源源不斷,在溝汊間破窯洞里居住的窮漢子們,頭上包著白羊肚手巾,披件破棉襖,就氣昂昂的去走西口了。他們臨走時自然要向妻子或者心上人告別,女人們傷心這生離死別的凄慘,走西口的歌也就到處傳唱開了。
幾乎所有傳統(tǒng)的陜北民歌都是凄慘的,“五哥放羊”、“三十里鋪”就是米脂與綏德一帶流傳的,那種旋律在悠揚優(yōu)美的同時,句句催人淚下。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著彪悍的男人窈窕的女人,這土地也就同時生長“走西口”“三十里鋪”這樣憂傷的民歌。
米脂與綏德干枯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的生長著一種花,叫山丹丹,這種花的外形和百合幾乎一模一樣,我過去一直認為那就是百合花,但到底是不是,我到現(xiàn)在也不知道。但我知道在陜北,能嫁給綏德的漢子是女子的一種榮耀,能娶上米脂的婆姨也是所有男子的期盼,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在陜北已經成為一種招牌,成為一種帶喜劇色彩傳說。
當然,現(xiàn)在的米脂和綏德早已富得流油了,陜北的油田煤田的大面積開采,使得那兒的人大部分腰包鼓脹起來了,不過,富足之后米脂的婆姨是個什么樣子,我沒有見過,倒是見過幾個綏德的大款漢子。好家伙,那漢子是威風八面,顧盼間很有點漢子的味道。因此我想,米脂的婆姨該比過去更嫵媚更嬌美才對。
“ 綏德的漢”為什么和“米脂的婆姨”齊名呢?
到綏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。綏德自古為“天下名州”,地處陜北腹地,是大理河和無定河交匯之處,也是太(原)銀(川)公路和西(安)包 (頭)公路交匯之處,為陜北交通樞紐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名州出名人,名州的人聰明、勤勞、儉樸、堅韌不拔。名州的漢子更是出名。高大、膘悍、英俊的綏德漢,頗有北方陽剛之氣。南宋名將韓世忠,綏德人,抗金英雄,因反對秦檜議和,被解除兵權。他曾替岳飛鳴冤,面詰秦檜。中共陜西黨組織的創(chuàng)建人之一李子洲,也是綏德人,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。綏德男子,不僅長得英俊,而且能文能武,多才多藝,他們創(chuàng)造了石獅藝術,把石頭變成金,即使是普通老百姓,也敢于走南闖北,善于發(fā)財致富,建家立業(yè)。所以,“綏德的漢”與“米脂的婆姨”并駕齊驅,馳名天下。
|